反經-卷一-大體第一

2010070710:00
反經-卷一
原  序
 
趙 蕤

大體第一
 

識大體,棄細務,這是君道,也是每一個管理者都應把握的基本原則。
要記住:為官。以不能為能。
  
【經文】
臣聞老子曰:「以正理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
荀卿曰:「人主者,以官人為能者也;匹夫者,以自能為能者也。」
傅子曰:「士大夫分職而聽,諸侯之君分土而守,三公總方而議,則天子拱己而正矣。」
何以明其然耶?當堯之時,舜為司徒,契為司馬,禹為司空,後稷為田官,夔為樂正,垂為工師,伯夷為秩宗,皋陶為理官,益掌驅禽。
堯不能為一焉,奚以為君,而九子者為臣,其故何也?
堯知九賦之事,使九子各授其事,皆勝其任以成九功。
堯遂乘成功以王天下。
漢高帝曰:「夫運籌策於幃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三人者,皆人傑也。
吾能用之,此吾所以有天下也。」
〔《人物誌》曰:「夫一官之任,以一味協五味;一國之政,以無味和五
味。故臣以自任為能;君以能用人為能。臣以能言為能;君以能聽為能。臣
以能行為能;君以能賞罰為能。所以不同,故能君眾能也。」〕
故曰,知人者,王道也;知事者,臣道也;無形者,物之君也;無端者,
事之本也。鼓不預五音,而為五音主;有道者,不為五官之事,而為理事之
主。君守其道,官知其事,有自來矣。
 先王知其如此也,故用非其有如己有之,通乎君道者也。
〔議曰:《淮南子》云:「巧匠為官室,為圓必以規,為方必以矩,為平
直必以準繩。功己就矣,而不知規矩準繩,而賞巧匠。宮室已成,不知巧匠,
而皆日某君某王之官室也。」
孫卿曰:「夫人主故欲得善射中微,則莫若使羿;欲得善御致遠,則莫
若使王良;欲得調一天下,則莫若聰明君子矣。其用智甚簡,其為事不勞,
而功名甚大。」此能用非其有如己有者也。〕
  
【譯文】
我知道老子說過:「以正道治國,以奇正用兵,以無為取天下,這是成
大事者必須明白的最高法則。」荀子的說法是:「做帝王的,善於管理別人
才算是有才能;普通人,以自己能幹為有才能。」西晉哲學家傅玄說:「能
讓士大夫忠於職守,服從命令;讓諸侯國的君主分到土地並守住它;讓朝廷
三公總攬天下大事並參政、議政,那麼天子就可以悠哉優哉地坐在那裡統治
天下了。」這個秘訣是怎麼知道的呢?看看堯、舜怎樣坐天下就明白了。
在堯的時代,舜作司徒,契作司馬,禹作司空,後稷管農業,費管禮樂,
垂管工匠,伯夷管祭祀,皋陶判案,益專門負責馴練用於作戰的野獸。這些
具體的事堯一件也不做,悠悠然地只做他的帝王,而這九個人怎麼會心甘情
願做臣子呢?這是因為堯懂得這九個人都各自有什麼才能,然後量才使用,
而且讓他們個個都成就了一番事業。堯憑借他們成就的功業而統治了天下。
漢高祖說:「運籌幃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我不如張良;定國安邦、
安撫百姓、供應軍需、保證糧道暢通,我不如蕭何;統領百萬大軍,戰必勝,
攻必克,我不如韓信。這三個人,都是人中的精英。但是我會使用他們,這
就是我奪取天下的資本。」
〔三國時的哲學家劉邵在他寫的《人物誌》中說:「一個官員的責任是以
一味協調五味,一個國家的統治者是以無味調和五味。大臣們以自己能勝任
某種工作為有才能;帝王卻以會用人為有才能。大臣們以出謀劃策、能言善
辯為有才能;帝王以善於聽取臣民們的意見為有才能。大臣們以能身體力行
為有才能;帝王以賞罰得當為有才能。最高統治者正是因為不必事事精通,
所以才能統籌眾多有才能的人。」
所以說,知人,是君道;知事,是臣道。無形的東西,才是有形之萬物
的主宰;看不見源頭的東西,才是世事人情的根本。鼓不干預五音,卻能作
五音的統帥。掌握了君道真諦的人,不去做文武百官各自負責的具體事情,
才可以成為國家的最高統治者。做帝王的嚴守他的這一準則,政府官員知道
他們自己應當做的事情,自古以來就是這樣的。
正因為做帝王的通曉這一道理,所以他才會把不是他自己的東西當作自
己的一樣支配使用。善於這樣做的,才算真正懂得了君道。
〔西漢劉安寫的《淮南子》做過這樣的比喻:「巧手匠人在建造宮室時,
做圓的東西一定要用圓規,做方的東西一定要用尺矩,做平直的東西一定要
用準繩。東西做成後,人們就不再去理會這些工具了,只是獎賞工匠的奇巧。
宮室造成後,人們也再不會去管那些匠人了,而只是說,這是某君某王的宮
室。」荀子說:「做帝王的射箭要想做到百發百中,就不如用后羿;駕車要
想做到馳騁萬里,就不如用王良;治國要想做到一統天下,就不如任用賢明
正直的能人。這樣做省心省力,所成就的功名卻極大。」這就是把不屬於自
己的東西像自己擁有一樣去支配使用的意思。〕
  
【經文】
人主不通主道者則不然。自為之則不能任賢,不能任賢,則賢者惡之,
此功名之所以傷,國家之所以危。
〔議曰:「《申子》云:君知其道也,臣知其事也。十言十當,百言百當
者,人臣之事也,非人君之道也。」《屍子》云:「人臣者,以進賢為功也;
君者,以用賢為功也。」〕
  
【譯文】
上面說的是通曉治國、用人大法的最高統治者的做法,而那些不明白這
個道理的統治者就不是這樣做了。他們往往事無鉅細,都要親自做才放心,
因此不會信任、重用有才德的賢人。不用有本事的人,有本事的人就會討厭
他。其最終結果,只能是功名、事業受損害,國家、社會出現危機。
〔這裡還可以引述戰國時的法家申不害和屍伎在他們所寫的《申子》和《屍
子》中的話來說明。《申子》說:「人君應當知道他治國的最高原則,群臣
應當知道所負的職責。說話算數,說了就實行,是各級官員的事,並不是帝
王必須遵循的原則。」《屍子》說:「舉薦賢能是各級官員的功績;善用賢
能才是帝王的功績。」

【按語】
本篇講的是君道,即作為國家最高領導人必須通曉、掌握的根本大原則。
從某種角度上來說,帝王也是一個管理者,只不過他所管理的不是一般的團
體,而是太子一般團體、社區的國家而已。作帝王的一些原則、方法有時同
樣可以推而廣之地運用到對一般團體、社區的管理中。
比如識大體、知大體而棄細務,這一法則就很重要。在楚漢戰爭中,劉
漢一方制定國策和戰略思想的有張良;負責經濟規劃,在戰時就是解決軍需
的有蕭何;而韓信則是最高軍事指揮,負責南征北戰。他們各盡所能,卻成
就了劉邦的「無能」之功。而項楚一方卻相反,謀略他信不過范增,在鴻門
宴上猶柔寡斷,縱虎歸山,放了  劉邦;帶兵打仗,他又信不過手下的眾多大將,總是身先士卒衝鋒在前,總有一種與蔣士爭功的嫌疑。他倒是也能體恤士卒,遇有傷病員,還要親自送飯、喂湯。但遇到封賞功臣的時候,卻對封王的大印愛惜不已,直到把印玩出缺口才肯給人家。所以,人稱他為
「婦人之仁」,最終不得不慘死於烏江邊上。
如果以解放戰爭為例子,這一原則表現得更明白。當然,首先是人心向
背的問題,但也不排除雙方最高統帥部指揮謀略正誤、高下這一因素。在人
民解放軍這一方,以毛澤東為首的黨中央只決定戰略方針,卻不對具體的戰
役做戰術的干涉,而是放手讓陳毅、粟裕、劉伯承、鄧小平、彭德懷、徐向
前、林彪、聶榮臻等將帥在華東、中原、西北、東北各地或自主或協同作戰。
毛澤東統帥有方,所以節節勝利。相反,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軍隊最高統
帥部,卻經常干涉各個戰區和戰役的戰略戰術佈署。老蔣動輒飛臨前線親自
指揮,結果,他的「聰明才智」始終挽救不了「黨國」的頹勢,最後不得不
逃到南海孤島台灣。
小到一個社區、團體,也同樣有這個問題。某民辦報業機構,初創時期
對員工千挑萬選,可謂兵強馬壯。可是,一段亢奮過後,卻是一片蕭條。原
因當然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其總編不識大體。據說他總是幹著記者、編輯
們該干的活兒,弄得手下人無所措手。結果是怨聲載道,大家都說他願意幹
讓他一個幹好了。於是大家紛紛辭職,各自走散了。
  
【經文】
湯武一日而盡有夏商之財,以其地封,而天下莫敢不悅服;以其財賞,
而天下皆竟勸,通乎用非其有也。
〔議曰:孫卿云:「修禮者王,為政者強,取人者安,聚斂者亡。故王者
富人;霸者富士;僅存之國富大夫;亡國富筐篋、實府庫。是謂上溢下漏。
又曰:「天子不言多少,諸侯不言利害,大夫不言得失。」
昔者周厲王好利,近榮公,芮良夫諫曰:「王室其將卑乎?榮公好專利
而不知大難。夫利,百物之所生也,天地之所載也。而或專之,其害多矣。
天地百物皆將取焉,何可專也。所怨甚多而不備大難,以是教王,其能久乎?」
後厲王果敗。
魏文侯御廩災,素服避正殿,群臣皆哭。公子成父趨入賀曰:臣聞天子
藏於四海;諸侯藏於境內。非其所藏,不有火災,必有人患。幸無人患,不
亦善乎。」孔子曰:「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由此言之,夫聖王以其財賞,
不與人爭利,乃能通於主道,是用非其有者也。〕


【譯文】
在起用人才上是這樣,在對待財富的問題上,道理也一樣。從前商湯、
周武消災了夏桀、紂王,一旦擁有了夏、商的全部國有財產,就把土地、財
寶封賞給有功的大臣,舉國上下沒有不歡天喜地,心悅誠服的。用亡國者的
財產賞賜功臣,整個國家的臣民都會爭相效命。這就是懂得如何使用不屬於
自己的東西的作法。
荀子說:「能修明禮教的,可以為帝王;會鞏固統治的,國家就強大;
善於攏絡人心的,社會就穩定只知道搜刮民財的必然亡國。所以,推行王道
的國家是為了老百姓富有,推行霸道的能讓有才能的人富有,苟延殘喘的國
家只會讓當官的富有,而將要滅亡的國家,統治音知道大難就要臨頭,於是
開始拚命想把財富統統據為已有,這時就會出現私人的庫房、箱櫃塞滿金銀
財寶的現象。這種情況叫做當官的『肥得流油』,老百姓『四處漏水』。」
荀子又說:「當皇帝的不談論自己有多少財產,地方請侯不應講求自己的利
害,當官的不應計較自身的得失。」
從前周厲王愛財,因而親近當時建議他實行專利的榮夷公,大夫芮良夫
勸諫說:「難道周朝的王室要傾覆了嗎?榮夷公這種人,利慾薰心,不知大
難就要臨頭了,你為什麼要新近他?利益,是世上萬物自然產生出來的,是
大地宇宙包容承載的公共財產,有如空氣和陽光一樣。可是世上偏偏有人妄
圖獨佔它,那可就後患無窮了。天地萬物是天下眾生的共同財富,每個人都
要從中獲取他的生存所需,怎麼能獨自佔有呢?如果有誰執意要這樣做,天
下怨恨他的人可就多了!人怨甚多而又不防備大難臨頭,榮夷公用這種方法
來引導國王,這還能長久得了嗎?」後來,周厲王果真被放逐了。
戰國時魏文候的倉庫發生了火災,魏文侯身穿白衣,離開正殿,以示哀
痛。大臣們都哭起來。公子成父卻走進來祝賀道:「我聽說天子把整個國家
作為收藏財富的倉庫,諸侯把自己的領地作為收藏財富的倉庫。你現在把國
家的財富都儲藏在國庫裡,顯然藏得不是地方,這種藏法,不發生火災也要
發生人患。幸虧沒有發生人患,不也挺好了嗎?」孔子說:「老百姓富裕了,
作國王的能不同他們一起富裕嗎?」
因此說,聖明的君王用他的土地分封諸侯,用他的財物賞賜功臣,不和
老百姓爭奪利益,對「算是懂得了做一個最高統治者的原則——那就是把不
是自己擁有的東西當作自己的來支配使用。〕
  
【按語】
作為一個管理者,不論是管理一個國家,還是管理一個部門,都應「通
乎用其非有」。《反經》的作者所引述的《國語》中周厲王親近榮夷公好「專利」的故事,就是一個很好的反面教材。周厲王和榮夷公不聽芮良大的勸阻,結果三年後,國人放逐了周厲王,周王室從此衰微。鄧小平就很懂這個道理,他把能不能使中國老百姓富裕起來看成是關係到黨和國家興亡的大問題,這是非常富有遠見的。在經濟生活中,生意人有這樣一句口頭禪,叫做「有錢大家賺」。這句話有許多人並不理解它的真正含義。其實,有錢大家賺了,你才有錢賺,不讓大家賺,你也沒錢賺。這就是「通乎用其非有也」,亦即懂得如何運用不是自己所擁有的東西。
  

【經文】
故稱,設官分職,君之體也;委任責成,君之體也;好謀無倦,君之體
也;寬以得眾,君之體也;含垢藏疾,君之體也。君有君人之體,其臣畏而
愛之,此帝王所以成業也。
  
【譯文】
所以說設立官位,分配職務;委派任命官員,監督他們完成任務;喜歡
運籌謀略而不知倦怠;有寬容大度的雅量而又能獲得大眾的擁戴;解決各種
矛盾,消除各種隱患,這些都是國家最高統治者必須掌握的治國大道。能做
到這一點,文武百官就會對他既畏懼又愛戴,這就是帝王成就一統大業的根
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