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道教-概述

2010072810:00

中國道教在一千八百年的發展過程中,除了先後攬收先秦道家典籍《老子》《莊子》 《文子》以及後出的《列子》、《亢倉子》奉為誦習的經典外,經過長期的宗教實踐活 動,在教理教義、教規教戒,修煉方術、齋醮科儀以及傳教等方面,積累了種種經驗; 又經若干代的努力,將這些筆之於書,形成了卷帙浩繁的經籍書文。現存《正統道藏》 的主體,就是這些經籍書文的基本結集。它以自己特有的內容,表現為獨具一格的文化 樣式,與儒、釋兩家的文化互相區別又互相交融,成為祖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 一。

  道教經籍書文的造作與結集,有一個歷史發展過程。五斗米道創建時期,除以《老 子》五千文為祖經,並為之作註釋(如《老子想爾注》),以為教徒誦習之課本外,新 創作的經書只有先出的《太平經》和張陵所寫的道書若干篇。此後,經書日有增益,至 東晉初,葛洪《抱朴子·遐覽》即著錄道書六百七十卷,符書五百餘卷,共一千二百餘 卷。東晉中後期,上清、靈寶派出,在佛經廣為傳播的影響下,道書造作的規模日益擴 大,創作了上清、靈寶兩大部類經書各若干卷,加上三皇經系統的經書、正一派的經書, 篇卷已甚為可觀。因而要求結集成帙,以廣傳播。所以在南北朝時期,相繼有一些道士 對當時零散的道書進行搜集與整理。但因受人力、物力和傳播手段的限制,無法將結集 的經書進行大量抄寫傳播,僅能輯錄經書目錄傳世。相繼編成的經書目錄,主要的有: 南朝宋陸修靜《三洞經書目錄》,齊梁孟法師《玉緯七部經書目》、梁陶弘景《陶隱居 經目》《太上眾經目》《三十六部尊經目》、北周玄都觀《玄都經目》、王延《三洞珠 囊》等。這些經目現皆已不存。據北周甄鸞《笑道論》稱,陸修靜《三洞經書目錄》已 著錄道書一千二百二十八卷(實有者一千零九十卷),《玄都經目》則著錄道書六千餘 卷(實有者二千零四十卷)。可見至南北朝末,道教經書較東晉葛洪時有了較大增加。 道士們在整理經書、編製經書目錄的過程中,創造並逐步完善了道教獨特的經書分類法, 即三洞四輔十二類分類法。   上述各種經書目錄按此法分類,以後的各部道藏亦以此法分類,沿用千餘年未作改 變。

  道書之正式結集成「藏」,始於唐開元(713~741)時。 玄宗詔令天下搜訪道書,經過整理,按三洞四輔十二類分類法進行編纂,最後成中 國第一部「道藏」,名《開元道藏》,目曰《三洞瓊綱》,共三千七百四十四卷,或曰 五千七百卷,詔令傳寫,以廣流布。後經五代之亂,這部道藏因遭兵燹而散失不全。至 宋代,從太宗至徽宗間,幾經修「藏」,編成傳寫者有宋真宗大中祥符(1008~1016) 初之《寶文統錄》,真宗天禧三年(1019)的《大宋天宮寶藏》,徽宗政和(1111~11 18)間的木板刻印《政和萬壽道藏》。至金元,在《政和萬壽道藏》殘板基礎上,又相 繼於金明昌元年(1190)修成《大金玄都寶藏》,元乃馬真後三年(1244)修成《玄都 寶藏》。最後一部道藏是明正統九年(1444)刊竣之《正統道藏》及其續書《萬曆續道 藏》(刊成於萬曆三十五年)。正、續兩部道藏共收道書一千四百七十六種,合五千四 百八十五卷。

  它是道教文獻的大集成,也是祖國傳統文化的寶庫之一。 明萬曆之後,雖無道藏之大結集,但規模較小的道教叢書,卻時有編纂。最重要的 有清初彭定求所編之《道藏輯要》(後經增補再刊為《重刊道藏輯要》),它除選收正 續《道藏》之書外,又增收明末清初著作一百一十種。此外,明、清、民國間,又相繼 編成《道藏精華錄》《道藏續編》以及道士個人專集,如《方壺外史》《道書十二種》 《古書隱樓藏書》《道書十七種》等。其他如敦煌遺書、長沙馬王堆西漢墓帛書,及 《永樂大典》等中,還有不少散見道書。如果將上述已經小結集和尚未結集的分散道書 加以收集整理,數量一定十分可觀(目前巴蜀書社正在著手將它們編纂成《藏外道書》)。 這些藏外道書和正、續道藏之書加在一起,將是目前所存道教經籍的全貌。

  道教經籍包含的內容十分廣泛,涉及的方面很多。有被作為禮拜誦讀或傳習的經典, 如《道德真經》(即《老子》)、《南華真經》(即《莊子》)、《通玄真經》(即 《文子》)、《沖虛真經》(即《列子》)、《洞靈真經》(即《亢倉子》)以及道士 所撰之《太平經》《黃庭經》《西升經》《大洞真經》《度人經》《清靜經》《陰符經》 《玉皇經》等;有闡發教理教義的著述,如《真誥》《道教義樞》《玄珠靈》《化書》 《重陽立教十五論》《淨明忠孝全書》等;有醫學養生著作,如《養性延命錄》《幻真 先生服內元氣訣》《服氣精義論》《枕中方》《肘後備急方》《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急救仙方》《仙傳外科秘方》等;有外丹黃白朮著作,如《太清金液神丹經》《黃帝 九鼎神丹經訣》《修伏靈砂妙訣》《鉛汞甲庚至寶集成》《諸家神品丹法》《庚道集》 等;有煉養著作,如《周易參同契》《崔公入藥鏡》《諸真聖胎神用訣》《鐘呂傳道集》 《悟真篇》《青華秘文》《陳先生內丹訣》《大丹直指》《中和集》《金丹大要》《天 仙正理直指》《道書十二種》等;有符菉道法著作,如《靈寶五符序》《上清豁落七元 符》《自然真一五稱符上經》《上清靈寶大法》《靈寶玉鑒》《道法會元》等;有齋醮 科儀著作,如《正一威儀經》《玄門十事威儀》《太上出家傳度儀》《三洞修道儀》 《道門科范大全集》《靈寶領教濟度金書》等; 有教規教戒著作,如《太上老君戒經》《老君音誦戒經》《正一法文天師教戒科經》 《赤松子中戒經》《玄都律文》《洞玄靈寶上品成經》《靈寶天尊說十戒經》《要修科 儀戒律鈔》《道門十規》等;有神仙、道士傳記,如《列仙傳》《神仙傳》《南嶽九真 人傳》《三洞珠囊》《三洞群仙錄》《仙苑編珠》《金蓮正宗記》《清微仙譜》《甘水 仙源錄》《終南山祖庭仙真內傳》《終南山說經台歷代仙真碑記》《玄品錄》《歷世真 仙體道通鑒》《漢天師世家》等;有宮觀山志著作,如《洞天福地岳瀆名山記》《金華 赤松山志》《仙都志》《天台山志》《南嶽總勝集》《武當福地總勝集》《武當紀勝集》 《茅山志》《岱史》《西嶽華山志》《宮觀碑誌》等。

  以上僅是道教經籍構成的幾個重要方面,也是道藏收書的主體。除此之外,道藏又 收有若干非道教之書,至元《道藏尊經歷代綱目》云:「儒書、醫書、陰陽、卜筮、諸 子百家皆與焉。」儒書大抵指揚雄《太玄經》、邵雍《皇極經世》《伊川擊壤集》、鮑 雲龍《天原發微》,以及一批儒家《易》學著作,如《易因上下經(李氏易因)》《易 林上下經(焦氏易林)》《古易考原》《周易圖》《大易象數鉤深圖》《易數鉤隱圖》 《易象圖說》內、外篇等;醫書大抵指《黃帝內經素問》《黃帝內經靈樞略》《黃帝八 十一難經》《圖經衍義本草》等; 陰陽卜筮書大抵指《黃帝龍首經》《黃帝宅經》《黃帝金匱玉衡經》《玄妙白猿真 經》《六陰洞微遁甲真經》《遁甲緣身經》《六壬明鑒符陰經》《卜大象星歷經》等; 諸子百家書大抵指除《老子》《莊子》《文子》《列子》《亢倉子》外,所收之《墨子》 《鬻子》《鶡冠子》《公孫龍子》《尹文子》《孫子》《韓非子》《鬼谷子》《子華子》 《素履子》《無能子》《劉子》等; 此外,還收有《山海經》《穆天子傳》《漢武帝內傳》《漢武帝外傳》等。道藏收 書之雜,曾為儒家和佛教徒所詬病。   應該說,道藏的出格收書,並非全無理由。如上舉《易經》,雖被儒家列為六經之 首,但是否即為儒家之專書,還是值得探討的。實際上,祖述《易》是道教的傳統,從 它建立起,即把《易》和《老子》一起作為方術修煉,特別是內、外丹修煉的理論指導, 自東漢魏伯陽作《周易參同契》起,直到後世外丹、內丹各派無不祖述《易》。因此許 多道教學者皆視《易》研究與《老子》的研究一樣重要,且不時有頗有見地的《易》學 著作問世。五代道士陳摶在《易》學上的成就,不僅深刻影響道教內丹學,也深刻影響 宋代儒學。其他如宋元道士俞琰、雷思齊等,在《易》學上的成就也較大。因此道藏在 收道教《易》學著作的同時,兼收一些儒家《易》學書,似乎不無道理。又如醫書,道 教從長生不死的宗教目的出發,一直重視醫藥學的研究,一方面藉以祛病延年,另方面 以之濟世利人。因此在歷史上出現了不少著名道教醫學家和醫學著作。道藏在收這些道 教醫學著作的同時,兼收《黃帝內經》和《圖經衍義本草》等,似也不無道理;何況黃 帝是道教所尊之祖師,收托名黃帝的醫書,在道教看來也是順理成章的。儘管如此,但 是道藏收書過濫,乃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因為其中不少書都與道教無關或關係極少的。 不過,由於收書超出道教典籍的範圍,卻意外地為後世的學術研究提供了重要條件。 首先,它保存了部分古佚書。如《黃帝龍首經》《黃帝金匱玉衡經》《黃帝授三子玄女 經》《廣黃帝本行記》等,皆是早佚的古書,幸賴《正統道藏》加以保存。清代著名學 者孫星衍從中發現後,遂於嘉慶年間收入其所刻《平津館叢書》中。清代另一著名學者 嚴可均在輯錄《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時,也曾廣泛利用《正統道藏》,以輯校 逸文、遺書。其次,現存明《正統道藏》上承元《玄都寶藏》和《大金玄都寶藏》,而 金、元二「藏」又是在宋《政和萬壽道藏》版片的基礎上修補而成的(元藏則加了全真 道著作),因此保存了不少宋版書,所以在版本學和校勘學上都具有較高的價值。清代 著名學者惠棟說:「道藏多儒書古本。」最著者如《墨子》《淮南子》《山海經》等。 清著名學者畢沅曾取「道藏」本以校《墨子》,莊逵吉亦據「道藏」本以校《淮南子》。 今《正統道藏》之《山海經》,雖不一定出自宋版《道藏》,但卻出於宋《中興書目》 所錄「每卷有贊者」,它不僅保存了一種南宋刻本,而且每卷附有《圖贊》(不全), 更是現存《山海經》版本中的孤本。故畢沅《山海經新校正》、郝懿行《山海經箋注》, 皆以《正統道藏》本作為重要參考本。

  道教經籍之價值,遠不止上述兩端。除它是宗教特別是道教研究的基本資料外,對 其他許多學術領域也有重大研究價值: (一)中國哲學。在封建時代,儒家學者一直視儒學為正統,認為只有儒家才是中 國傳統文化的代表,儒家哲學才是中國哲學,佛、道二教既非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其 哲學也不能登大雅之堂。這種觀點在新中國成立後亦有相當影響。事實證明,這是一種 偏見或誤解。從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總體來看,佛道哲學與儒家哲學同樣是中國哲學不 可分割的一部分。道教自東漢末產生以來,即參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形成與發展的過程, 並同儒家一樣,廣泛影響著中華民族的文化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以及政治生活。 為了樹立和鞏固自己長生不死的宗教信念,宣揚宗教教義,曾對其宗奉的《老子》和 《易》進行了大量的詮釋,並在實踐中努力尋求達到這種宗教目的的各種方術。通過對 《老子》《易》的詮釋和各種方術特別是內丹術的闡揚,逐漸建立起一套系統的宇宙觀、 本體論、人生觀和道德觀,從而形成自己獨具特色的哲學思想體系。如在許多道書中, 主要是大量關於《老子》《易》的註疏中,有許多哲學「本體論」的闡釋,在眾多的內 丹著述中,有許多「心性論」的闡釋。其中也不乏深刻的見解。應該看到,道教哲學的 發展離不開儒、釋,它汲取了許多儒、釋思想;同樣,儒、釋兩家哲學的發展也有賴於 道教,也不同程度地汲取了道教思想。單就儒家的宋明理學而言,它的產生和發展就有 賴於對釋、道思想的汲取。眾所周知,理學開山祖師周敦頤的《太極圖說》,就是在汲 取了佛、道思想的基礎上寫成的,其中除吸收了佛教思想外,主要是吸收了《老子》和 道教內丹學。其後的程、朱各家無不從佛、道汲取思想養料。儒、釋、道三家既互相鬥 爭,又互相汲取,是中國哲學發展史上的基本事實,它們從不同的側面豐富和發展了中 國哲學,共同鑄造了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因此,如果只研究一家兩家,而不同時研究 三家,就很難對中國哲學和傳統文化有一個全面的瞭解。這一點,已經成為目前學術界 許多人的共識。

  (二)養生和醫藥學。道教徒為求長生不死,一直在實踐中創造和發展養生方法, 如它承襲了古代的行氣、導引、按摩等術,並在實踐中加以發展,使之在理論上、具體 方法上不斷豐富和完善。其長生不死的目的雖不能達到,但對健身延年卻頗多成效。許 多方法在今天仍有借鑒價值。現存《正統道藏》中的這類著作,為現代養生學提供了重 要研究資料。

  與此同時,為了同樣目的,道教又很重視對醫學和藥學的研究,並取得了很大的成 就。在道教發展史上,出現了不少著名醫學家,最著名的有東晉葛洪、梁代陶弘景和唐 代孫思邈。

  他們在醫藥學上的成就,是同時代醫學家中之佼佼者,在中國醫藥學史上佔有不可 忽視的地位。他們或者以精湛的醫術救治世人,或者以醫學巨著留存後世。這些著作現 雖大半失傳,但留存在《正統道藏》中的,尚有葛洪的《葛仙翁肘後備急方》(包含有 陶弘景《補闕肘後百一方》的內容),孫思邈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皆是中 國醫藥學史不朽之作。唐以後,卓有成就的道教醫學家及其著作,也代不乏人,如宋佚 名道士之《急救仙方》,元末明初著名清微派道士趙宜真之《仙傳外科秘方》,以及清 代著名龍門派道士劉一明之《經驗雜方》《經驗奇方》《眼科啟蒙》《雜疫症治》等, 是各代道教醫學家和醫學著作的重要代表。道教醫學的成就和發展,雖然離不開中國傳 統醫學,但它從宗教要求出發,又在某些方面作出獨特的貢獻。如他們強調濟世度人, 因此十分重視醫德,醫生對病人應具有高度的同情心和責任心,不分貧富貴賤,怨親善 友,一律以「大慈惻隱之心」「一心赴救之」。從普救眾生的觀點出發,又十分重視對 下層群眾和婦女兒童疾病的研究,注意醫方的大眾化和藥物的就地取材與廉價。

  (三)中國古化學。道教徒為了長生不死的宗教目的,又繼承古代煉丹術,並在實 踐中加以發展。他們以為通過礦石藥物(或加草木藥)的冶煉,可以煉成「仙丹」,用 以服食,即可長生不死。故許多道士以畢生精力從事藥物的選擇、配製、燒煉,經過一 代接一代的努力,不知作過多少次試驗,研究過多少種藥物的性質,煉就多少種礦石化 合物。這種煉丹活動雖為宗教目的所驅動,但實際是在不自覺地從事化學實驗。「仙丹」 雖然沒有也不可能煉成,但卻觀察到了許多礦石藥物的化學變化,認識了許多礦石藥物 的性質,為中國古化學積累了豐富的資料。因此一般化學史家都稱道教煉丹術為中國古 化學的先驅,《正統道藏》所載大量外丹黃白朮著作是中國古化學史的重要資料。中國 三大發明之一的黑色火藥就是道士在煉丹中首先發明的,時間至遲在唐憲宗元和三年 (808)。其根據見之於《鉛汞甲庚至寶集成》卷二《伏火礬法》。中國冶金史上最早的 水法煉銅,也是道教外丹書首先記錄下來的,時間在唐肅宗乾元元年至寶應年間(758~ 762),上書卷四之《丹房鏡源》也記載其事。至於道士在煉丹中製造出具有實際療效的 內服和外用丹藥,擴大了醫藥來源,更是不在少數。

  此外,《正統道藏》所收的大量內丹書,不僅包含了豐富的哲學史料,也是研究氣 功學、人體科學的直接資料。《正統道藏》中還有若干地理、文學、音樂方面的著作, 也很有研究價值,如李志常《長春真人西遊記》,所記邱處機西覲元太祖途中的地理、 民情,就是研究當時中亞地理、民情和中西交通史的重要資料。

  總之,收入《正統道藏》及其他散存的道教典籍,既是道教活動的記錄,又是祖國 傳統文化的一個寶庫,如能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對它進行科學的分析鑒別,剔除其封 建糟粕,汲取其精華,將可為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作出一 定的貢獻。

資料來源:吉沁香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