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風水學說源流

2010081910:00

中國傳統的風水學說認為,在一定的自然環境中布設的建築格局,對人們的生活起居以至於子孫后代的事業和成就均有重大的影響。在中國古代社會,從國都的確立、市鎮的設置、宮殿廟宇的建築布局、民居的立舍以及陵寢、墓地的選擇都與風水學說有密切的關係。可以說,風水觀念浸潤於人們的思想之中,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有著幾千年的文化土壤。風水又稱為堪輿、地理、相地、形法、青囊、青烏等。唐宋時期假托晉代郭璞的《葬書》最早給風水下過定義:“葬者,乘生氣也。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風水的觀念起源較早,西周時期有了一定的發展。秦漢以后,又吸收了易學、陰陽五行理論、讖緯、天文、曆法、音律等中國傳統哲學理論和多種自然科學學說的大量內容,並增加了大量的迷信色彩。唐宋時期,隨著神祕文化和各種術數流派的興起,最終形成了有完整理論體系和具體繁雜操作方法的學說。

 中國傳統的風水學說分為陽宅風水和陰宅風水。陽宅風水就城市擇地而言,須要考察山脈走向、地形地勢、水文地質、交通及氣象等,依此來確定都市、城鎮的建築布局。就民居住宅而言,則須考察地形、河流、周邊植被等,依此來推斷與居處的關係,並安排不同用途房間的位置、宅院大門的方向、爐灶的方位、水井的位置、植物的種植、門窗家具的尺寸和室內家具器物的安放。陰宅風水主要包括墓地的選擇和開穴的時間及方法。陰宅風水須要考察大範圍內的山勢走向、水文地質、植物等,分析土壤性質、墓葬區與周邊環境的關係,並依此確定墓穴的大小、深淺、下葬時間以及地面建築的布局和興建。中國傳統風水學說充斥著許多迷信觀念和文化糟粕,同時也反映著中國古代“環境與人”的認識,體現著中國古代建築美學思想,對中國社會產生過重大影響。

 一、人文建築與自然環境相適應的陽宅風水學說

爭取較好的居住環境,是人類生活的大事之一。最初的原始人類,由於社會生產力的低下,只能利用自然條件來解決居住問題,山洞和大樹是他們的自然選擇。這時,最初關於人與自然關係的思考已經出現。在選擇居住山洞時,當時的人們有幾條基本原則:a.離水源較近,便於汲水;b.為避免洪水侵害或潮濕,亦不能離水源過近;c.洞口要避風,以保證冬季保暖;d.離狩獵場所要近,但又要防止野獸的侵害。從這幾條居住思考中我們不難發現,人類在選擇自己的居住地時,著重考慮的是水源、保暖和取食,這就是人類最初關於“風”和“水”思想的萌芽。原始社會晚期,人類進入了農業時代,人們從山洞和樹穴中走向平原,在土地上挖洞,並用木材及其他建築材料有目的的構築自己的住宅,正如《易經》所雲:“上古穴居而野處”。從西安半坡遺址博物館所保存的地下或半地下式的住宅分析,人們在建造住宅時,已經考慮了季節氣流的方向、居住的舒適度、安全性及交通便利。這是當時人們關於建築與周邊環境思想的真實寫照。

 西周時期,人們對居住環境的認識有了很大的發展。《詩經·大雅·公劉》中記載:“既溥既長,既景乃岡,相其流泉,觀其陰陽,其軍三單,度其隰原。”大意是說,周初居住在豳地時,開墾了廣闊的土地,並根據日影的方向認準西方,然后登上山岡,觀察向陽背陰、寒暖不同的地區,又勘測水源灌溉之利,測量高地與洼地,目的在於勘察辨別宜於墾植的田地。周人的這些活動尚未帶有任何迷信色彩,主要是“擇地利以便人事而已”。但不難發現周人已經對居住地點和勞動地點的關係、季節和天文變化對生活的影響有了很深的認識。《尚書·召誥》載:“成王在豐,欲完洛邑,使召公先相宅。惟太保周公相宅,……越三日戊申,太保朝至於洛,卜宅。厥既得卜,則經營。”《周禮·大司徒》中也說:“相,占視也,以相民宅,而知其利害。”說明當時在建築都城、住宅之前,都要先勘察地形水文,以選擇條件優越的基址,趨利避害,這實際上就是古代風水術的肇源。應該注意的是,此時勘察建築基址的活動中已經包括了迷信的內容,即“卜宅”。很可能是在選擇建築基址的過程中要用占卜方法來最后決定採用與否。《尚書·洛誥》中記載周公選擇洛陽都城基址的過程是:“我乃卜澗水東,稱水西,惟洛食。”意即周公選擇澗水以東,稱水以西,*近洛陽的一塊地方來建都,並且占卜以問吉凶,結果是吉,最后就定在此地建都。可見,伴隨著早期城市的興建,國家在選擇都城、規划環境時,亦有了風水的觀念。此外,對住宅等建築的方位也有了約定俗成的說法,《左傳》記載,魯哀公想“西益宅”,即在西面增修住宅,史官諫諍,認為不祥。哀公大怒,后經其他大臣諫阻,才打消了“西益宅”的念頭。這時的建築思想中已出現了禁忌的觀念。

 漢時期,出現了專門敘述風水術的著作。據《漢書·藝文志》術數略五行類記載,有《堪輿金匱》十四卷,形法類中又有《宮宅地形》二十卷。它們都是“說風水方位之書”。在社會風俗中,住宅禁忌的觀念極為普遍,如避“太歲”、“西益宅”等。這些禁忌中有一部分成為后代風水術的內容,帶有很強的迷信色彩。東漢時期有兩部較重要的風水著作,王景《大衍玄基》,參考不同門類的術數著作,把建墳造宅,堪輿擇日等幾類適合於實用的內容搜集編匯起來,成為一部綜合性的術數著作。《圖宅術》是一部專門敘述陽宅風水的著作,並且繪有圖形。《圖宅術》殘留下兩段佚文,內容是將住宅分屬五音,而人的姓氏也分屬五音,某姓適合於某宅。《圖宅術》所謂“五音”,即古代音韻學中的宮、商、角、徵、羽。人的姓氏配屬五音,則是人為的規定,如張、王屬商,武、庚為羽,柳姓屬宮,趙姓為角等等。從秦、漢時期的風水觀念來看,比較先秦時期在理論上日益成熟,並與五行、干支等學說發生緊密聯系,將其中相生相克、吉凶禍福的觀念吸收進來。在方法上也不像先秦那樣簡單,只用占卜來決定吉凶。而是利用社會上廣泛流行的學說來支持自身,形成比較復雜的方法系統。同時,社會上也廣泛地接受了風水觀念的某些說法,形成了一定影響。

 人文建築與自然環境相適應的思想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有了新的發展,標志之一是陽宅風水學說已為很多封建士大夫所接受,並撰文闡發宣揚風水理論。典型的如西晉名士嵇康曾寫過《難宅無吉凶攝生論》和《答釋難宅無吉凶攝生論》兩篇文章,力主宅有吉凶之分,人當信天道所存,順之則昌。同時提出應該修德積福,以成宅之吉,避凶免禍。還有許我士大夫在建造住宅時已經開始請相宅者來相宅。由於很多士大夫信奉風水學說,社會輿論也受到影響,一些偶然事件的發生,也會被附會上風水的色彩。標志之二,是風水學說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更進一步完善,其中最重要的是一些觀念,如八卦、五行、干支等,都被大量地採入風水理論方法系統中,成為風水學說的重要支柱。

 唐、宋時期,陽宅風水獲得完全發展而形成了有完整嚴密的理論體系和繁復方法系統的學說,也可以說此時期的陽宅風水已經成熟。后代風水術中所有的基本觀念方法,在此時期都已齊備或初步形成。此后的風水術,大都只是闡發前人理論,使之更為詳盡完備罷了。唐、宋時期風水學說在社會上的影響極大擴張,很多著名的大儒都信奉其說。韓愈曾在文章中提出:“至於禮樂之名數、陰陽、土地、星辰、方葯之書,雖今之仕進,不要此道。然古之未有不通此而為大賢君子者也。”他把包括風水術在內的術數提到很高的地位,認為是修身養性,成為大賢君子必修的學問。在當時的社會上,從皇家宮殿、貴顯宅邸到民間一般住房的修建,都受到風水學說的影響。有關住宅吉凶與宅主命運的聯帶關係,被大量地附會到當時的人物事件上。唐、宋時期的風水學說有一個顯著特點,即有關著述大量出現,遠遠超過了前代。自隋代蕭吉著《相宅圖》、《宅經》,到唐代無名氏的《相宅園地圖》、《陰陽宅相圖》,宋代佚名著《二宅賦》、《相宅經》、《宅髓經》等等,體裁多樣,內容豐富,后代風水著述慣用的以圖樣配合歌訣的格式也已經固定下來。而現存最早的陽宅風水著作《黃帝宅經》,經考訂已知是宋人假托黃帝之名而著,其序言中曾列舉《黃帝二宅經》、《李淳風宅經》、《呂才宅經》等宅經竟達29種之多,幾乎全部都是唐、宋時人偽托前人而著。從陽宅風水著述的大量涌現,我們也可以窺見唐、宋時期人們對於人文建築與自然環境關係的探討和認識已經形成了風水學說的理論體系。

 元、明、清以來,是陽宅風水學說進一步完善的時期。在元大都和明、清北京的建設中,充分體現了古代傳統“環境與人”的建築思想,無論是城市水系的思考、公共建築的格局和公私住宅的布局,都與風水學說有密切的關係。宋代以來,風水學說分為形法和理氣兩大流派。形法派主張根據山川自然形勢所形成的環境來選擇建築地址、方向、規模;理氣派則主張運用易象、五行、星占等方法,對不太理想的自然地理形勢進行調整和疏補,使之符合風水學說中擇吉的思想。元、明、清時期在風水學說的方法手段上,更加詳盡瑣細,隨之而來的是風水術中固有的神祕色彩也更加濃厚了。同時,風水術在社會上的影響進一步擴大,並且更深入地影響社會下層,在民間風俗中也占據了重要地位。這一時期著述數量最多,但創立新說的卻較少,大量的著述是對前人著作進行集釋、注解、輯校等工作,被篤信風水的人們奉為圭臬的還是唐宋人的有關著作。元、明、清時期,風水學說的理論方法進一步得到完善、補充和豐富,社會影響也更加深入廣泛,風水學說的通俗化使得它在民間風俗中的重要地位也確定下來。在中國古代建築史上,體現在風水學說中的“環境與人”的思想經曆了不同的發展時期,反映了人們對建築與環境的關係不斷進行著探索。可以說,風水學說影響了中國幾千年的建築活動,在其科學的部分中,也體現著中國傳統建築的美學觀念。

 二、儒家思想與后世觀念相融合的陰宅風水學說

 恩格斯說過:“在遠古時代,人們還完全不知道自己身體的構造,並且受夢中景象的影響,於是就產生一種觀念:他們的思維和感覺不是他們身體的活動,而是一種獨特的、寓於這個身體之中而在人死亡時就離開身體的靈魂的活動。既然靈魂在人死時離開肉體而繼續活著,那麼就沒有任何理由去設想它本身還會死亡;這樣就產生了靈魂不死的觀念。”靈魂不死的觀念在古代社會許多民族中普遍存在,並極大地影響到不同民族對屍體處理的習慣。例如,古代埃及人相信靈魂不會死,並終有一天要回歸肉體而復生,所以他們精心保存死者的屍體,將其制成木乃伊存放在陵墓中。天主教國家的人們也相信靈魂不死,但他們認為人作為上帝的奴仆,在死后要回到上帝身邊,也就是到天堂去過聖潔的生活,所以不大重視屍體的保存和墓室的建造,往往只是留下一個紀念性的標志而已。中國上古時期的人們,同世界上大多數地區的人們一樣,都深信靈魂不死。中國古代的人們認為,鬼魂是在人間世界之外的另一個世界過著同人世間大致相似的生活,這另一個世界實質上是人們以現實世界為模型而創造的。陰宅風水學說就是以鬼魂崇拜、祖先崇拜為理論支點,而專門為喪葬活動服務的學說。幾千年來,中國實行的是土葬,這就牽涉到墓地的水文、地質、地理等環境條件等問題。

資料來源:吉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