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老君說常清淨經白話解說

2010080810:00
清靜經全稱<太上老君說常清靜妙經>或<太上混元上德皇帝說常清靜經>
在<正統道藏>洞神部。本文類,一卷,三百九十餘字,是道教日常持誦的功課
之一。洞神部,玉訣類收有諸家註本多種。

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
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
白話章解

老子說:〔大道本來無有形象,但是能夠生育天地。本來無有情感,可是能夠運
轉日月的週流。本來無有名稱可以標記,但是能夠燮裡陰陽,生發消長養成天地間
的萬物。如此玄妙,我不知道他的名字是甚麼,又怕後人無所是從,就依據天理來
推測,起了一個定而不可移的名字就叫做道。〕 

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男清女濁。男動女靜。
降本流末。而生萬物。

白話章解

這包羅萬象的道理,無微不至,無所不含。也有純潔,也有渾濁,也有動機,也有靜意。不過在祂沒發現出來的時候,憑俗人的眼光,是察不到的。到了生育天地,纔知道天能週行不息,地能載物不辭。到了生人的時候,纔知道男秉乾道而成,所以為清為動,女秉坤道而成,所以為靜為濁。一切動靜清濁的真理,都是由根本上分賦下來。陰陽相感,真理寓呼其中,自然會生出天地間的萬物來。
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白話章解

這玄妙無邊的大道理,就含著清濁動靜。可是細心追究輕清的天還是重濁之地的起源呢?因為九重宗動天,本係一氣流行而屬於動,可是確為地靜之基呢。人若是能夠至誠無息的常清常靜,自然連天地都要歸納在你的本性中呢。
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慾牽之。
    
白話章解

上天所賜給的元神,本來是純潔無染,虛空無礙的。因受到人心的擾亂,而將靈明的元神給矇蔽著了。人降生後的初心,無嗜無慾,也是很安靜的。因漸漸的長大起來,知識漸開,薰陶漸染有了私慾之念。受到俗情物慾的牽動引誘,便將人心驅使的如失疆之劣馬了。常能遣其慾,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慾不生。三毒消滅。
            
白話章解

如果能夠永久地將一切私慾雜念格除了去,人心自能平靜不妄動了。心不妄動,再加上清澄的功夫,元神自能洒洒陀陀,虛空寂靜,一點掛礙也沒有了。不用再去造作勉強,色ˋ聲ˋ香ˋ味ˋ觸ˋ法,決不會再發生出來。貪ˋ嗔ˋ痴,也就消滅的無蹤了。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慾未遣也。

白話章解

能字含有深遠的意思。如其能的時候,則可以一性圓明,復合無極。不能的原因,是因為心中的雜念還沒澄清,私慾沒有除盡的原故。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無,唯見於空。
           
白話章解

能夠遣除物慾的人,回光返照,內觀自心連心也沒有了,那還有什麼慾呢?外觀其形連形也沒有了。遠觀其天下的物,連物也沒有了。心ˋ形ˋ物既然都沒有了,唯能顯現出來的,只有自己真空的自性。心ˋ形ˋ物其沒有的原因,是自己一性圓明,超然物外,不為浮俗所繞,明暸身心幻境,萬物無常,不被聲色所迷,朗然天真妙意得存。這樣玄之又玄的性理,真是不能一言而盡其義呢?
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慾豈能生,慾既不生,即是真靜。
           
白話章解

上章所說的,〔三者既無唯見於空〕。這個〔空〕乃是空洞一無所有了。若是能空到極點,無所再空了,所餘者即是一個〔無〕字,然而這個〔無〕字,亦應用功夫把他沒有了。到此地步,連這個〔無〕字的功夫都不應存在。因為有所住,即不為真空,如何能生妙有呢 ? 既然〔無〕的名字〔無〕的功夫都沒有了,這時方算入於清幽長久的安靜呢。但是寂靜到了極點。亦不知其所寂了。亦不知其所寂了。此時的心性,已然離開塵俗的境界。私慾雜念,怎能夠再生起來呢 ? 私慾雜念之心,既然不能再生,這纔是真實的清靜呢。          
  
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
           
白話章解
  
用那真常不變的理,來應付萬事萬物,能夠真實不虛的去作,便能得到萬物的性理。不但是平時如此,即便應於萬事,亦是事來則應,事去則靜。果能這樣的平靜,自強不息的作下去,便能永長虛空無礙寂然安止的不妄動了。
  
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
為化眾生,名為得道。能悟之者,可傳聖道。
           
白話章解
  
既然是達到如此的清靜,就可以漸次的步入真道了。既然得入真道的門徑,便可以說是得著真道了。雖如此說,卻乎毫無所得。還必須普化有情,同登彼岸,方可稱為得道的。能悟透了這個道理的人,纔可以傳佈聖人的心法呢。太上老君曰,上士無爭,下士好爭。上德不德,下德執德,執著之者,不明道德。
           
白話章解
  
老子說 : 〔上等的賢人,因他深明大義的,故沒有什麼爭貪。下等的愚人,因執著己見,不察情理,總士好起爭貪。上等有德的人,行了有功於世有恩於人的事,還不以為是德。下等無德的人,有心積德,作一點有德的事,便要自持有德了。因他是不明道德的真義呢。〕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
           
白話章解
  
現今真機普渡,道降庶民。凡是善男信女,皆有得道的機緣。然而眾生仍是認假不認真。推其原因,惟有妄心所致。因妄心一動,道心難現,離道很遠,所以不能得真道呢。
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物,即生貪求。既生貪求,即是煩惱。
           
白話章解
  
上章說的眾生不能得悟真道,就是因有貪妄之心。一有了貪妄心,就要驚動那喜動而不喜靜的〔識神〕。識神被驚,心意外馳,便要著於萬物了。既然接觸了萬物,就要生出不想離開,而要索取的心。但是天下的事,那能盡如所願呢 ? 如果求之不得,立刻就是無窮的煩惱。  
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便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
           
白話章解
  
對於萬事萬物,如有求不得的時候,便會生出煩悶惱怒的事情來,由煩悶惱怒中,便要想入非非,妄念一動與身心添了無窮的憂愁和苦惱,便要遭受到許多的污濁恥辱。惹得飄泊下流,轉變生死,永久沉淪在無邊的苦惱境遇中,永遠的迷失了真常不朽得道呢。           
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靜矣。
           
白話章解
  
真實不虛,常久不變的聖道,能夠有悟性的人,自然會得著真意。得能悟透道理的人,便能永久皈依清靜,不生不死了。 
仙人葛公曰:〔吾得真道,曾誦此經萬遍,此經是天人所習,不傳下士,吾昔授之於東華帝君,東華帝君授之於金闕帝君,金闕帝君授之於西王母,西王母皆口口相傳,不記文字,吾今於世,書而錄之,上士悟之,昇為天官中士,修之南宮列仙,下士得之,在世長年,游行三界,昇入金門。〕
左玄真人曰:〔學道之士,持誦此經者,即得十天善神擁護其身,然後玉符保神,金液鍊形,形神俱妙,與道合真。〕
正一真人曰:〔人家有此經,悟解之者,災障不纏,眾聖護門,神昇上界,朝拜高真功滿德就相感帝君,持誦不退,身騰紫雲。〕
太上感應篇淺釋
太上。是太上老君。道家之祖。是上天至尊之聖。感應篇就是太上老君勸人向善之書。即是道家至寶之經。每一個人不論行善作惡,上天必有福報或禍報。這個報,近在己身。遠則子孫。
持誦此篇者。務要每日心惟反省。有過則改。無過知免。如此終身奉行不懈。有機則宣講。平日或危急時。可持念聖號〔太上老君。道德天尊〕。必能逢凶化吉。遇難可免也。
──────────────────────────────────────
        明義章第一
  太上曰:福禍無門,惟人自召。
淺釋:人的福禍沒有門路,完全是由自己招來。
  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淺釋: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就像人影緊跟著形體一樣,決不差錯。
  
        道德經註釋
             圓嶠山紫霞洞主人敬註
     奉道弟子朱道生 李道育校刊於岳陽樓
   老子所著道德經,分為上下兩部,全書共都五千二百八十言。其旨要在於
〔自然ˋ清靜ˋ無為〕,乃為道家修奉的中心,尊為盛典。上下兩篇計分八十一
章。上篇第一章至第三十七章為〔上經〕,開章首句曰:〔道可道,非常道〕,
故或稱為<道經>。下篇自三十八章至第八十一章,為〔下經〕,頭一句云:〔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故或稱為<德經>。合上下兩篇乃稱為『道德經』。
             道經註釋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也者。內以治身。外以治世。日用常行之道也。道之。費隱不可道。道之。
發見則可道。統發見於費隱之。中至。廣至微。故道為非常之道。名在。無極不可名
。名在。太極則可名,生太極於無極之內。能靜能動。故名為非常之名也。
   集補。人所共由則曰道。可道者。可述也。非常之道。斯為大道也。欲著其狀
則曰名。可名者。可擬也,非常之名。斯無定名也。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無名。即無極也。有名。即太極也。無變為有。真無定名也。無極渾然之初。
無兆。無形本。無聲臭之可擬。道所以在天地之始也。太極判然之後。有生有育。即
有。造化之可徵。道所以為萬物之母也。萬物者。統天地而言之。先天地而有此道。
則生天生地生人生物。不啻一大父母也。言母而父在其中矣。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妙即無名之物。故凝常靜以觀之。徼即有名之物。故運常應以觀之。無欲有欲
。常靜常應也。以無欲觀無名。以有欲觀有名。丹家以元關為ˋ有無妙竅者。蓋本於
此。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兩即妙竅也。有生於無故同出。無轉為有故異名,然雖異而乃同也,有無妙竅。
皆一玄也。於無欲以觀其妙。已得一玄。於有欲以觀其竅。又得一玄。二玄總歸一玄。
一玄兼賅眾妙。眾妙之門。統乎此矣。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固有無相生。難易相成
。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已止也。廣韻去也。夫美與惡。最屬相懸。知美之為美。斯其惡之必止矣。善不
善極為相遠。知善之為善。斯不善之必去矣。吾人。先天之真。皆美善耳。至染於後天
之人欲。乃有此惡與不善者焉。然不可不去其人欲。而求其天真也。惟先以虛靈為體。
變動為用。以故有生無,無生有,先難後易。長形短。短形長。上下反復。同類相求。
如同聲之相應。子馳於後。旋復午降於前也。此治身之道也。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
。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是承上文治身之事言之。聖人治身之事,無為之事也。治身之教。不言之教也。
處以求其志。行有淂於心。萬物群起而望之。以待聖人平治。而聖人不辭也。豈惟不辭
。並且有生民之功。聖人不以為有。有為政之功聖人不以自恃。大功克成。即行休息。
如黃帝之訪道崆峒。虞帝之倦勤陟位。後世英雄俊傑功成勇退。皆弗居也。弗居者。弗
戀也。夫惟弗戀其功。是以復求其治身之道。守身不去。而成至人也。治身可以治世。
成己可以成物者如此。誰謂老子之道。悉尚寂滅也哉。
        第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心不亂。是
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
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上章末節,既言聖人治世。功成弗居。反求治身之道。然即以聖人之治世言之。
其為治道也。不以賢能之心。與民相尚。則名心已淡。而民不爭矣。不以貨財之心。與
民相貴。則利心已絕。而民不盜矣。不見可欲而欲之。則慾心已除。民心以如是而不亂
。聖人之心亦以如是而不亂也。治世知善。皆緣治身知善也。是以聖人之治身。雖無為
而無不治焉。名利慾皆無。惟守中以虛其心。名利慾皆淨。惟養氣以實其腹,而且志氣
和柔,以弱為用。骨理堅剛。以強為體。使其恬然澹然。與世人相安於無事。故其民亦
無知無欲。而抱其渾渾噩噩之真。使天下智者不能為。亦不敢為也。聖人無為之治如此

         第四章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湛兮其若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聖人無為之道。總在虛而用之耳。沖虛也。道以虛為用。其量包天下國家。而不
見其盈。淵淵乎若萬物之統宗。挫世銳而不損。解世紛而不勞。以其虛消銳紛也。和世
光而不掩。同世塵而不污。以其虛望光塵也。只覺其沖然之體。常凝湛然之性。若有存
而實無所存。問誰子而不知誰之子也。其名象在天帝之先乎。蓋所謂無始之始。太初之
初。先天之天也。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天地無心於為仁。以適萬物之需用。而萬物各為其所需。自為其所用。不仁。實
仁之至也。若待仁以生育之。將物物要天地施惠。生育乃通。此必難周之勢也。惟不與
獸生其芻。而獸自食芻。不與人飼其狗。而人自飼狗。則仁量愈廣大焉。言芻狗。而果
菜雞豚之類可推矣。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聖人與天地合德。亦使百姓各為其生育。自為其生育而已。所謂無為而成也。 
   天地之閒。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天地聖人。不與萬物百姓造食用。而萬物百姓自得其食用者。以虛中之體。普涵
育之量也。天與地分為兩閒。兩閒之中。則空空洞洞。猶橐籥之無底。籥之相通。一氣
往來。無為自然。是故虛而能涵。不窮屈於萬物。其中能容。動而默運。益推出其全量
。其中無盡。天地不言也。聖人亦不言也。若使多言。將言有數。而數即可以窮之。故
不如守中而已。
            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聖人守中以治身。以中之能養谷神也。谷神者元性也。谷以喻虛。神以喻靈。性
體虛靈則不昧。不昧者。即不死也。夫谷神也而復謂為玄牝。何也蓋以玄天也。牝地也
。天地合而玄牝成。其閒空空洞洞。儒家號隱微。此中有不睹不聞之境。釋家名那箇。
此中有無善無惡之真。聖人治身。即借空洞之玄牝。以養虛靈之谷神。故以谷神之名名
玄牝。此因用取名之義也。一玄一牝。一乾一坤。孔子曰。乾坤其易之門耶。參同云。
乾坤者。易之門戶。所謂兩孔穴法。金氣相胥。即玄牝之門也。陰陽來往於其內。坎離
交媾於其中。男女媾精之房。日月交光之所。聖人顛倒之。則為生門。凡人順用之。則
為死戶。地天交泰。不外乎此。故又稱為天地根。言天地互藏之根也。天地之根。乃反
本還原之地。煉氣化神之區。綿綿若存。即是調養谷神。自然胎息也。用之不勤。即是
外爐增減。自然符火也。不勤者。不勞也。
            第七章
   天常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
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
           第八章
   上善弱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所惡。故幾於道矣。居善地。心善淵
。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惟不爭。故無尤。
           第九章
   持之盈之。不知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
驕。自遣其咎。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第十章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
民治國。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無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之。生而
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第十一章
   三十幅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
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固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
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第十三章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
以身為天下者。則可以寄於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者。乃可以託以天下。
           第十四章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
渾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
象之象。是謂恍惚。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
古始。是名道紀。
           第十五章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惟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
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容。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
渾兮其若濁。孰能濁以澄。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惟不盈。故能敝。不新成。
           第十六章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芸芸。各歸其根。歸根曰靜
。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
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第十七章
   太上下知有之。
   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猶兮其貴言。
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第十八章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第十九章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
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朴。少私寡欲。
           第二十章
   絕學無憂。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
畏畏。
   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臺。我獨伯兮其未兆。若嬰
兒之未孩乘乘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忽兮其若晦。寂兮似無所止。眾
人皆有以。我獨頑且鄙。我獨異於人。而貴求食於母。
           第二十一章
   孔得之容。唯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其中有象。恍兮惚
。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
。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然哉。以此。
           第二十二章
   曲則全。枉則道。漥則盈。弊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
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惟不爭。故天下
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
。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
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
有不信焉。
           第二十四章
   跂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
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行。物成惡之。固有道者不處也。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
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
。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處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道法自然。
           第二十六章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輕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
。奈何以萬乘之主。而身輕天下。輕則失臣。躁則失君。
           第二十七章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計不用籌策。善閉無關鍵而不可開。善結無
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
。故善人。不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
是謂要妙。
           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
   知其容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樸散則為器
。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第二十九章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
者失之。凡物。或行或隨。或呴或吹。或強或羸。或載或隳。是以聖人去甚。去
奢。去泰。
           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是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
後。必有凶年。故善者果而已矣。不敢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
。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第三十一章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是以君子居則貴左。用
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而已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
而美之者。是樂殺人也。夫樂殺人者。不可得志於天下矣。故吉事尚左。凶事尚
右。是以偏將軍處左。上將軍處右。以喪禮處之。殺人眾多。以悲哀泣之。戰勝
。以喪禮處之。
           第三十二章
   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不敢臣。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
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由川谷之於江海。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第三十四章
   大道汛兮。其可左右。萬物視之以生而不辭。功成不名有。衣被萬物而不
為主。常無欲。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於大,是以聖人終不為大。
故能成其大。
           第三十五章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
其無味。視之不可見。聽之不可聞。用之不可既。
           第三十六章
   將欲口翕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
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勝剛。弱勝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
以示人。
           第三十七章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
名之樸。無名之樸。亦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
為之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
攮臂而仍之。固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
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也。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
處其薄。居其實。不居其華。固去彼取此,
           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
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其致之一也。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
發。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貞。貴高
將恐蹙。固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侯王自謂孤寡不榖。此其以賤為本也。非
乎。固致數車無車。不欲琭琭如玉。落落如石。
           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動。弱者動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第四十一章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
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上德若谷。大白若辱
。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直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聲希。大象無
形。夫唯道善貸且成。
           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人之所惡。孤寡不榖。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
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於無閒。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
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第四十四章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德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
若訥。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
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
           第四十七章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
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
           第四十八章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矣。故取天
下者。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第四十九章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矣。信
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矣。聖人在天下。惵惵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
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民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
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
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
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
身不殆。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
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謂襲常。
  
         第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惟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徑。朝甚除。田
甚蕪。倉甚虛。服文綵。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謂盜竿。非道也哉。
           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祭祀不輟。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
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國。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
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
天下之然哉。以此。
           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鷙不博。骨弱筋柔而握固
。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
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
塵。是謂玄同。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
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乎。以此。天下多忌
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民多技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
。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
自樸。           第五十八章
   其政悶悶。其民醇醇。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孰知其極。其無正耶。正復為奇。善復為妖。民之迷。其日固久。是以聖人。方
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如嗇。夫為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
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
固蒂。長生久視之道。
           第六十章
   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
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第六十一章
  
 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國以下
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國大過
。欲兼畜人。小國小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其所欲。故大者宜為下。
           第六十二章
   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
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古
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也。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
           第六十三章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
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
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
  
         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破。其微易散。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為者敗之
。執者失之。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長于幾成而敗之。慎
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德之貨。學不學。復眾人知所過
。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以智治國。
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楷式。能之楷式。是謂玄德。玄德
深矣遠矣。與物反矣。乃至于大順。
           第六十六章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聖人欲上人。
必以言下先。欲先人。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人不重。處前而人不害。是
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第六十七章
   天下皆謂我大。似不肖。夫惟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我有
三寶。持而寶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
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捨慈且勇。捨儉且廣。捨其後且先。死矣。夫慈
。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第六十八章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爭。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
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攮無臂。
仍無敵。執無兵。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固抗兵相加。哀者勝矣。
           第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惟無知
。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懷玉。
           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惟病病。是以不病。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
不病。
           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威至矣。無狹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惟不厭。是以不厭。是
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第七十三章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熟知其故。是
以聖人猶難之。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坦然而善謀。
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
敢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者。希有不傷手
矣。
           第七十五章
   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
。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惟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
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拱。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猶張弓乎。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
。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耶。
            第七十八章
  天下柔弱。莫過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
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故聖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
為天下王。正言若反。
            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
。無德司徹。天道無親 。常與善人。
            第八十章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
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
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
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
而不爭。
         莊子南華經
     逍遙遊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而鵬,鵬
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齊諧者,志怪者也。諧之言曰:『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
千里,搏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
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     
  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於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
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故九萬里,則
風斯在下矣,而後乃今培風。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而後乃今將圖南。蜩與
學鳩笑之曰:『我決起而飛,槍榆枋,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
而南為?』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適百里者宿舂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
;之二蟲,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惠姑不知春
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者,
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而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
悲乎?   
  湯之問棘也是已。『窮髮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魚焉,其廣數千里,
未有知其修者,其名為鯤。有鳥焉,其名為鵬,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雲,搏扶
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絕雲氣,負青天,然後圖南,且適南冥也。』斥鴳笑之曰
:『彼且奚適也?我騰躍而上不過數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間,此亦飛之至也。而
彼且奚適也?』此小大之辯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而
宋榮子猶然笑之。且峄世而譽之而不加勸,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外之分,
辯乎榮辱之境,斯已矣。彼其於世,未數數然也;雖然,猶有未樹也。夫列子御
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後反,彼於致福者,未數數然也;此雖免乎行,
猶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
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堯讓天下於許由,曰:『日月出矣
,而爝火不息,其於光也,不亦難乎?時雨降矣,而猶浸灌,其於澤也,不亦勞
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猶尸之,吾自視缺然,請致天下。』許由曰:『子治
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猶代子,吾將為名乎?名者實之賓也,吾將為賓乎?
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歸休乎君!予無所用天下為,
庖人雖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肩吾問於連叔曰:『吾聞言於接輿,大而無當,往而不返,吾驚怖其言,猶
河漢而無極也!大有逕庭,不近人情焉。』連叔曰:『其言謂何哉?』曰:『藐
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
氣,御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癘,而年穀熟,吾以是狂而不
信也。』連叔曰:『然,瞽者無以與乎文章之觀,聾者無以與乎鍾鼓之聲,豈唯
形骸有聾盲哉?夫知亦有之;是其言也,猶時女也。之人也,之德也,將旁礡萬
物,以為一世蘄乎亂,孰弊弊焉,以天下為事?之人也,物莫之傷;大浸稽天而
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熱。是其塵垢焜荥糠,將猶陶鑄堯舜者也,孰肯
以物為事?宋人資章甫而適諸越,越人斷髮文身,無所用之。堯治天下之民,平
海內之政,往見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陽,窅然喪其天下焉。』
  惠子謂莊子曰:『魏王貽我大瓠之種,我樹之成而實五石,以盛水漿,其堅
不能自峄也。剖之以為瓢,則瓠落無所容,非不呺大也,吾為其無用而掊之。』
莊子曰:『夫子固拙於用大矣!宋人有善為不龜手之藥者,世世以洴澼絖為事;
客聞之,請買其方百金。聚族而謀曰:「我世世為洴澼絖,不過數金,今一朝而
鬻技百金,請與之。」客得之以說吳王,越有難,吳王使之將,冬與越人水戰,
大敗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龜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於洴澼絖,則所用之異
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於江湖,而憂其瓠落無所容,則夫
子猶有蓬之心也夫?』
  惠子謂莊子曰:『吾有大樹,人謂之樗,其大本擁腫而不中繩墨,其小枝卷
曲而不中規矩,立之塗,匠者不顧。今子之言,大而無用,眾所同去也。』莊子
曰:『子獨不見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東西跳梁,不辟高下,中於機辟
,死於網罟。今夫疱牛其大若垂天之雲,此能為大矣,而不能執鼠。今子有大樹
,患其無用,何不樹之於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臥
其下,不夭斤斧;物無害者,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齊物論
  南郭子綦隱机而坐,仰天而噓,荅焉似喪其耦。顏成子游立侍乎前,曰:『
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隱机者,非昔之隱机者也
』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問之也!今者吾喪我,汝知之乎?汝聞人籟不而未聞
地籟,汝聞地籟,而未聞天籟夫?』子游曰:『敢問其方?』子綦曰:『夫大塊
噫氣,其名為風,是唯無作,作則萬竅怒呺,而獨不聞之翏翏乎?山林之畏隹,
大木百圍之竅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似讁者。激者謞者
,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隨者唱喁。泠風則小和,
飄風則大和,厲風濟則眾竅虛,而獨不見之調調之刁刁乎?』子游曰:『地籟則
眾竅是已,人籟則比竹是已,敢問天籟?』子綦曰:『夫吹萬不同,而使其自已
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誰邪?』
  大知閑閑,小知閒閒,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其寐也魂交,其覺也形開,與
接為搆,日以心蝰,縵者窖者密者。小恐惴惴,大恐縵縵。其發若機栝,其司是
非之謂也,其留如詛盟,其守勝之謂也。其殺若秋冬,以言其日消也,其溺之所
為之,不可使復之也。其厭也如緘,以言其老洫也,近死之心,莫使復陽也。喜
怒哀樂,慮歎變慹,姚佚啟態,樂出虛,蒸成菌,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
已乎已乎!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
  非彼無我,非我無所取,是亦近矣,而不知其所為使。必有真宰,而特不得
其眹,可形已信,而不見其形,有情而無形,百骸,九竅,六臟,賅而存焉,吾
誰與為親?汝皆說之乎?其有私焉。如是皆有為臣妾乎?其臣妾不足以相治乎,
其遞相為君臣乎?其有真君存焉。如求得其情,與不得,無益損乎其真,一受其
成形,不亡以待盡,與物相刃相靡,其行盡如馳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終身役
役而不見其成功,薾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可不哀邪?人謂之不死,奚益?其形
化,其心與之然,可不謂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獨芒,而人亦有
不芒者乎?
  夫隨其成心而師之,誰獨且無師乎?奚必知代而心自取者有之,愚者與有焉
。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適越而昔至也。是以無有為有。無有為有,雖有神
禹,且不能知,吾獨且奈何哉?
  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果有言邪?其未嘗有言邪?其
以為異於鷇音,亦有辯乎?其無辯乎?道惡乎隱,而有真偽?言惡乎隱,而有是
非?道惡乎往而不存?言惡乎存而不可?道隱於小成,言隱於榮華,故有儒墨之
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則莫若以明。物無
非彼,物無非是,自彼則不見,自知則知之。故曰:『彼出於是,是亦因彼,彼
是方生之說也。』雖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
因非,因非因是。是以聖人不由而照之以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無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
謂之道樞,樞始得其環中,以應無窮,是亦一無窮,非亦一無窮也。故曰:『莫
若以明。』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之非指也,以馬喻馬之非馬,不若以
非馬喻馬之非馬也。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
  可乎可,不可乎不可,道行之而成,物謂之而然。惡乎然?然於然。惡乎不
然?不然於不然;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無物不然,無物不可。故為是峄莛
與楹,厲與西施,恢憰怪,道通為一。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毀也,凡物無成
與毀,復通為一。唯達者知通為一,為是不用而寓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
,通也,通也者,得也,適得而幾矣。因是已,已而不知其然,謂之道;勞神明
為一,而不知其同也,謂之朝三。何謂朝三,狙公賦芧曰:『朝三而暮四』,眾
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眾狙皆悅。名實未虧,而喜怒為用,亦因是
也。是以聖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鈞,是之謂兩行。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惡乎至?有以為未始有物者,至矣盡矣,不可以加矣
!其次以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其次以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是非之
彰也,道之所以虧也,道之所以虧,愛之所以成。果且有成與虧乎哉,果且無成
與虧乎哉?有成與虧,故昭氏之鼓琴也,無成與虧,故昭氏之不鼓琴也。昭文之
鼓琴也,師曠之枝策也,惠子之據梧也,三子之知幾乎?皆其盛者也,故載之末
年。唯其好之也,以異於彼,其好之也,欲以明之。彼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堅白
之昧終,而其子又以文之綸終,終身無成。若是而可謂成也?雖我亦成也,若是
而不可謂成乎,物與我成也。是故滑疑之耀,聖人之所圖也,為是不用而寓諸庸
,此之謂以明。
  今且有言於此,不知其與是類乎,其與是不類乎,類與不類,相與為類,則
與彼無以異矣。雖然,請嘗言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夫未始有
始也者。有有也者,有無也者,有未始有無也者,有未始夫未始有無也者。俄而
有無矣,而未知有無之果孰有孰無也?今我則已有謂矣,而未知吾所謂之果有謂
乎?其果無謂乎?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太山為小,莫壽於殤子,而彭祖為夭
,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既已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謂之一矣,
且得無言乎?一與言為二,二與一為三,自此以往,巧歷不能得,而況其凡乎?
故自無適有,以至於三,而況自有適有乎?無適焉,因是已。
  夫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為是而有畛也。請言其畛:有左有右,有倫有
義,有分有辯,有競有爭,此之謂八德。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六合之內,
聖人論而不議。春秋經世先王之志,聖人議而不辯。故分也者,有不分也,辯也
者,有不辯也。曰:『何也』?聖人懷之,眾人辯之,以相示也。故曰:『辯也
者,有不見也』。夫大道不稱,大辯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嗛,大勇不忮,道
昭而不道,言辯而不及,仁常而不成,廉清不信,勇忮而不成,五者疴而幾向
方矣。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孰知不言之辯,不道之道?若有能知此之謂天府
,注焉而不滿,酌焉而不竭,而不知其所由來,此之謂葆光。
  故昔者堯問於舜曰:『我欲伐宗膾胥敖,南面而不釋然,其故何也?』舜曰
:『夫三子者,猶存蓬艾之間乎?若不釋然何哉?昔者十日並出,萬物皆照,而
況德之進乎日者乎!』
  齧缺問乎王倪曰:『子知物之所同是乎?』曰:『吾惡乎知之?』子知子之
所不知邪?曰:『吾惡乎知之?』?然則物無知邪?曰:『吾惡乎知之?雖然,
嘗試言之,庸詎知吾所謂知之非不知邪?庸詎知吾所謂知之非不知邪?且吾嘗試
問乎女,民溼寢則腰疾偏死,褝然乎哉?木處則惴慄恂懼,猴然乎哉?三者孰
知正處?民食芻豢,糜鹿食薦,蝍蛆甘帶,鴟鴉耆鼠,四者孰知正味?猵狙以
為雌,糜與鹿交,褝與魚游。毛嬙麗姬,人之所美也,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
,糜鹿見之決驟,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自我觀之,仁義之端,是非之塗,
樊然殽亂,吾惡能知其辯?』齧缺曰:『子不知利害,則至人固不知利害乎?』
王倪曰:『至人神矣!大澤焚而不能熱,河漢沍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風振海而
不能驚。若然者,乘雲氣,騎日月,而遊乎四海之外,死生無變於己,而況利害
之端乎?』
  瞿鵲子問於長梧子曰:『吾聞諸夫子,聖人不從事於務,不就利,不違害,
不喜求,不緣道,無謂有謂,有謂無謂。而遊乎塵垢之外。夫子以為孟浪之言,
而我以為妙道之行也,吾子以為奚若?』長梧子曰:『是黃帝之所聽熒也,而丘
也何足以知之?且汝亦大早計,見卵而求時夜,見彈而求鴞炙,子嘗為女妄言之
,女亦以妄聽之奚?旁日月,挾宇宙,為其♣合,置其滑湣,以隸相尊,眾人役
役,聖人愚芚,參萬歲而一成純,萬物盡然,而以是相蘊。予惡乎知說生之非惑
邪?予惡乎知惡死之非弱喪,而不知歸者邪?麗之姬,艾封人之子也,晉國之始
得之,涕泣沾襟;及其至於王所,與王同筐脇,食芻豢,而後悔其泣也。予惡乎
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蘄生乎?夢飲酒者,旦而哭泣,夢哭泣者,旦而田獵。方
其夢也,不知其夢也,夢之中又占其夢焉,覺而後知其夢也。且有大覺,而後知
此其大夢也;愚者自以為覺,竊竊然知之。君乎牧乎?固哉!丘也與女皆夢也
,予謂女夢亦夢也,是其言也,其名為弔詭。萬世之後,而一遇大聖,知其解者
,是旦暮遇之也。
  既使我與若辯矣,若勝我,我不若勝,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我勝若,若
不吾勝,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其或是也,其或非也邪?其俱是也,其俱非也
邪?我與若不能相知也。則人固受其黮闇,吾誰使正之?使同乎若者正之,既與
若同矣,惡能正之!使同乎我者正之,既同乎我矣,惡能正之?使異乎我與若者
正之,既異乎我與若矣,惡能正之?使同乎我與若者正之,既同乎我與若矣,惡
能正之!然則我與若與人,俱不能相知也,而待彼也邪?化聲之相待,若其不相
待,和之以天倪,因之以曼衍,所以窮年也。何謂和之以天倪?曰:『是不是,
然不然,是若果是也,則是之,異乎不是也,亦無辯,然若果然也,則然之異乎
不然也,亦無辯。忘年忘義,振於無竟,故寓諸無竟。』

資料來源:吉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