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由來

2011060410:00
曆五月五日是端午節因值逢暑氣始盛之時,故又稱「端陽節 」。

台灣民間則俗稱「五月節」或是「五日節」、「肉粽節」等,南投地區則通為「五日節 」。

  因為五月氣溫升高,濕度亦高,為細茵、毒蟲類最容易蔓延的季節,於是古時人們認為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毒日雨,五月五日更是至毒至惡的日子。

為了能在一年中最毒的五月五日禳災、辟邪,民間因此衍化出許多各式各樣的端午驅毒民俗來。

  如每屆是日,台灣家家戶戶在門上掛菖蒲、艾草、榕葉的風俗,即因相信這樣能防癘去疾病。

  端午飲雄黃酒則是從白蛇傳的淒美故事中,引伸出來的避邪習俗。


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五日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本來是夏季的一個驅除瘟疫的節日,後來楚國詩人屈原於端午節投自盡,就變成紀念屈原的節日,起源

一般所接受的說法是:傳說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戰國時代
楚國詩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這天投汨羅江自盡殉國。但許多盛行於世的端午習俗早在此之前即已流傳,而且不少都有驅瘟避疫的成分,故此有人推測,端午節源於對惡日(即農曆五月,因仲夏瘟疫流行而得名)的禁忌。

北朝
蕭梁時期宗懍所著的《荊楚歲時記》,是一部中國古代荊楚地區的歲時節令、風物故事的介紹文集。在該書的第卅節裡頭記載著:「按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汨羅日,傷其死所,故並命舟楫以拯之……邯鄲淳曹娥碑雲,五月五日,時迎伍君……斯又東吳之俗,事在子胥,不關屈平也。」認為端午競渡是為了迎接已被當時人們視為河神的伍子胥,與屈原無關。

另外一種說法,學者
聞一多指出,端午節最重要的兩項活動——競渡和吃粽子,都和有關(見《端午考》),可能是迎濤神祭圖騰的習俗。相傳古代中國南方吳越人(今江浙一帶)認為自己是龍的傳人,每年五月初五舉行祭圖騰儀式,以求來年風調雨順、大豐收。他們把食物裹在樹葉里或裝在竹子里,投到江裏面去。後來他們還有在這天划著獨木舟拜訪親朋好友的做法。高興時就即興舉行獨木舟賽,慢慢演變成今天過端午節這種習俗。

民國28年,對日抗戰烽火正燃之際,重慶文藝界抗敵協會為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於是議定每年端午節屈原逝世之日為詩人節。

在江南端午節是一個潮濕酷熱的季節,這時百種毒蟲開始滋生,從醫學角度來說要吃雄黃酒來避邪.




習俗
人們在端午節吃
粽子、喝雄黃酒賽龍舟、在家門前懸鍾馗像、掛艾蒿艾草(艾葉菖蒲)、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家人給孩子手腕纏繞五彩絲線,傳說可以續命,祈盼長命多福。


  • 懸鍾馗像: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鍾馗像,鍾馗捉鬼,用以鎮宅驅邪。
  • 掛艾葉菖蒲:家家都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稱為艾人以僻邪驅瘴。
  • 賽龍舟: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屍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以紀念屈原。(其實古代競渡原非一年一次,年宵、暮春三月、重陽也有,後來才以端午為主)
  • 吃粽子:在荊楚地區,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以後漸用粽葉包米代替竹筒。現在全國各地粽子不論造型或內容,都有五花八門的變化。如浙江的湖州粽子、四川的椒鹽豆粽、廣東的中山蘆兜粽等。
  • 飲雄黃酒:在長江流域地區盛行。
  • 吃餾米:在部分晉語地區盛行,餾米即黃米()蒸制的米飯。
  • 游百病:在貴州地區盛行。
  • 佩香囊:小孩佩香囊,避邪驅瘟、襟頭點綴。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拴五色絲線。
  • 寫符念咒:日落之前折些桃樹枝插在門窗上,或在室內掛避邪驅鬼的符咒。這一傳統民俗現已基本絕跡。
  • 立蛋:如在正午時將雞蛋直立起來,表示來年會有好運道。



意義

  • 紀念伍子胥的忌辰(因吳王夫差將伍子胥的屍體裝在皮革里,於五月初五投入大江)。
  • 紀念楚國的愛國詩人屈原。
  • 紀念東漢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曹娥在五月初五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
  • 紀念秋瑾的就義[1]



傳播
很多
亞洲國家或地區也有端午節,但是各地的傳統習俗各不相同。



台灣
台灣端午節習俗與中國大陸南方相似,但略有不同。台灣俗稱為「五月節」,中國大陸北方地區也叫五月節。是台灣民間三大民俗節慶之一。在滿清乾隆二十九年台灣開始有龍舟競渡,當時台灣知府蔣元君曾在台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台灣各地的主要河川,在端午節當天都會舉行盛大的龍舟競賽。

端午節是台灣的國定假日之一,依規定放假一天與
春節中秋中華文化圈重要的傳統節日
古有飲雄黃可辟厄解毒、卻病延年之說。但其實雄黃是劇毒之藥材,非經中醫師調製,千萬不可任意品飲,甚至連將雄黃塗抹在小孩身上或「寫額頭王」的舊俗,也要儘量避免。


端午節又稱肉粽節,家家戶戶都綁粽子。




  端午最應景、也最富藝術趣味應屬香包,香包相傳是傳是對愛國詩人屈原表敬意的物品。

通常在節前,坊間形形****的香包便已紛紛上市,到處色彩繽紛,使得端午佳節憑添幾許熱鬧氣氛。

  香包是以鍛布製成的囊袋,內填香料串上紅線懸掛在孩童胸前,防毒蟲侵擾,並象徵平安吉祥。傳統的香包造型中,花鳥、蝴蝶形式的香包,多給女孩佩戴,代表聰慧美麗;老虎香包則給男孩配掛,可增添勇、除凶接福。

另有烏龜包表長壽、蝙蝠香包象徵福祥……,皆是外形精巧、蘊含深意的民間美術作品。但近年傳統香包造型因漸被庸俗的東洋卡通人物所取代,已盡失古意。

  端午節台灣民家還有打「午時水」的風俗。

午時水指的是端午節當天中午打上的井水。

據說午時水可長久保存而不壞,飲之可強身、治百病,相當傳奇。

另老阿媽也喜在這天用午時水、內置蒲艾、榕葉(或煎百草),幫孫兒們洗浴,據說可保一年健健康康,不會生病,稱做「浴沐蘭湯」之俗的現仍偶而可見。

  端午節掛幅專門吃鬼、抓鬼的鍾馗像,也是常見的風俗。傳說鍾馗有驅魔鎮邪的本領,端午節張貼其像,可辟邪去癘、引福納吉,故鍾馗又有「端午之神」之稱。

舊俗端午還有貼「五毒符」以禳毒虫之風。相傳蜈蚣、毒蛇、蜥蜴、蠍子、蟾蜍五毒並存時不敢相鬥,故剪五毒紅色窗花或讓小孩身穿五毒圖案背心,可以避免毒害,護身保平安。舊俗中尚有貼午時聯的,它的意義也是在驅魔鎮邪。
  每到端午,大家最先想到的總是最熱鬧的龍舟競賽。划龍舟台灣稱為「扒龍船」,是慶端陽最大的特色。此俗,原是哀悼投汨羅江身亡的愛國詩人屈原的行為。

後來這種歷史宗教的意義已漸為人所忘,變成純娛樂的體育競賽了。

此外,端陽節俗的辟毒物或活動還有繫長命縷、掛艾虎、投石戰、鬥百草……等,皆已逐漸式微。

端午節還有一個吃粽子的習俗。父老相傳端午節要吃粽子,就是為了紀念跳水自殺的屈原之故。現今吃粽子已是台灣端午節最重要的節俗,所以台灣人乾脆把端午節叫做「肉粽節」。另外,為紀念愛國詩人屈原,還訂端午為「詩人節」常在這天舉行詩人吟唱大會。

端午節的過節民俗中,還盛行午時立蛋」、「繪彩蛋的活動,常帶給無數孩童過節的歡樂。

端午節由來的幾個傳說
台灣農曆五月五日稱作「五日節」或「端午節」,這段時間正值春夏節氣交替之際,民間以五月為毒月,為了驅邪避毒保健平安而產生一些民間風俗。

五月節的由來有數種傳
說,一是源自紀念中國古代投水自殺的楚國
詩人屈原,用竹葉包紮米飯為粽子投入水中
祭拜他而來!


二是為紀念中國東漢時代的孝
女曹娥,因他父親溺江而亡,曹娥沿江號哭
尋覓父屍達十七日而不得,遂投江自殺,五
天之後適為五月五日,父女相擁的屍體浮出
水面,民眾感念其孝行而祭之!


三為中國春秋時代的吳國名臣伍子胥幫助吳國攻打越國大勝,他主戰以滅越國,吳王不聽反命他自殺,屍體在五月五日被投入江中,後人乃在這天紀念伍子胥。

這些傳說還是以屈原的故事流傳比較廣,

台北市士林區的洲美里就有一座屈原宮主

祀屈原,端午節前後前往祭拜的信徒相當多。

總之五日節與江河有密切關
係,划龍舟比賽成為最重要的水上活動,包
粽子是應節的食物,還有一些驅邪求福的行
事,這一天也是詩人節,傳統詩人會再在這
天集會吟詩慶祝,是台灣一年當中相當熱鬧
的節日。

五月五  過端午

賽龍舟  敲鑼鼓

包粽子  插艾蒲

悼念屈原也祈福

喝雄黃 把蟲除

取井水 正中午

立雞蛋 莫心浮

端午習俗傳千古

  

  • 活動一:紀念屈原過端午

 

在炎炎夏日裡,端午節是一個最重要的節日。關於端午節有許多感人的故事,你知道故事的內容嗎?說說看,看誰說的好。

  • 活動二:談端午節的習俗

一.也許你還記得,在端午節這一天裡,有許多特別的習俗,每一個習俗,都有
 不同的特殊意義喔!你知道的有多少呢?看圖說說看。

包粽子
龍舟競賽(圖/行政院-台灣節慶網站)
掛香包 插菖蒲、艾草和榕葉
立雞蛋 洗午時水

二、在端午節的眾多習俗中,「龍舟競賽」是最熱鬧的一項活動,請把這項活動的
 熱鬧景象畫出來:
 

  • 活動三:端午節應景的蔬果花卉

一、植物-在端午節準備的這些植物,可都有他相關的方言習俗喔!用台語念念看:

 

二、應景水果:
  回答下列問題:
  (一)小朋友,多吃水果身體好,台灣的水果種類多又好吃,端午節的應景水     果,你最喜歡哪一種?
  (二)為甚麼?你的理由是: